從河洛圖書到二里頭文化;從釋源祖庭白馬寺到盧舍那大佛;從酒祖杜康到國花牡丹......我們的先輩篳路藍縷,為我們留下了燦若星河的文化記憶。
今天,《文化周刊》正式亮相,帶著希冀,我們攜手再出發(fā)。
葉鵬教授、 王繡老師、蔡有鵬老師,張建京老師,鄭貞富老師等,二十余位文化藝術(shù)界重量級人物,參與這一歷史性重任!為洛陽文化事業(yè)的振興,出謀劃策,貢獻力量!
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一朵牡丹茶傳承人,洛陽牡丹品牌推廣協(xié)會會長楊曉紅女士受邀成為首批專欄撰稿人,開辟專欄,宣揚牡丹文化,傳播牡丹品牌!
《曉紅說牡丹》***期
走近“一朵牡丹”之——我的牡丹情
您見過在水中盛開的牡丹花么?您可曾想過,有朝一日,無論您身處何時、何地,都能一睹牡丹花開的卓絕風姿么?
如今,這一切得以實現(xiàn),靠的是一位女性孜孜不倦的追尋,更靠是一份對心愛之物不懈的堅持。
近日,記者走進了洛陽牡丹全花茶“一朵牡丹”位于開元大道上的展廳內(nèi),欣賞到了一幕冬日“牡丹花開”的美麗景象。
一股沸水沖入玻璃杯中,杯底鳳丹白牡丹花瓣慢慢舒展開來,花朵慢慢綻放間,杯中鳳丹白牡丹恢復了往日的如風嬌姿;杯中清水流轉(zhuǎn)間,清醇花香撲面來,牡丹花冰清玉潔身姿也愈發(fā)迷人。
看著眼前杯中這朵盛開的牡丹,“一朵牡丹”品牌的創(chuàng)始人楊曉紅,講起了自己與牡丹結(jié)緣的故事。
“我的家是三川,它是洛陽西南山區(qū)里的一個古鎮(zhèn),平均海拔1200米,每到4、5月份,山上紅、白兩色高山牡丹紛紛綻放,是我小時候***喜歡景色。”楊曉紅說,小的時候過的集體經(jīng)濟生活,村子所屬的生產(chǎn)大隊獲取食物主要靠在山區(qū)梯田種植玉米、土豆,養(yǎng)殖牛、羊,采集和打獵,則成為了“靠山吃山”的居民們補充食物的方法,山區(qū)生長的野生牡丹,時常被大家端上餐桌。
“三川鎮(zhèn)有九嶺十八峪,山上生長著很多野生牡丹,牡丹全身都是寶;牡丹發(fā)芽時,把嫩芽摘下來拌上玉米面蒸成饅頭,那香味飄起來,還未出鍋就讓人忍不住要流口水;牡丹開花了,把花采摘下來既可以拌面蒸著吃,也可以在熬粥時下到鍋里,遠比野菜香的多;摘不完的牡丹花留在枝頭,秋天結(jié)籽時摘下籽來,用榨油機榨出油,是大家主要的食用油。”說起小時候的經(jīng)歷,楊曉紅眼中滿是回憶和向往。
而***次知道牡丹花可以做成花茶,且被武則天一生鐘情,則源于楊曉紅初中時一次作文經(jīng)歷。
當時一次作文課上,老師布置了《牡丹》這個題目后,給學生們詳細介紹了牡丹名字的起源,并讓學生們回家詢問家人了解的有關(guān)牡丹的故事,寫成作文上交。
回到家,楊曉紅直奔爺爺屋內(nèi),纏著爺爺講牡丹的故事。
“爺爺是鎮(zhèn)上有名的中醫(yī),之前曾聽爺爺說起過牡丹可以入茶入藥,但具體情況卻沒有問過,當時就想把爺爺知道的有關(guān)牡丹的故事都問出來,寫一篇跟別人不一樣的作文讓老師表揚。”楊曉紅說,時隔幾十年,她依然清晰記得,得知她的來意后,坐在太師椅上的爺爺先是輕呷了一口茶,笑著跟她講起了牡丹花茶的故事。
爺爺告訴楊曉紅,牡丹是古代中原常見的野生花卉,用其入茶入藥歷史悠久,但品嘗牡丹花茶的風俗起源于隋煬帝時期。
大業(yè)二年(公元606年)中秋節(jié),隋煬帝在西苑大會群臣,封楊侗等三個皇孫為王。陸渾縣令獻牡丹花茶,波斯商人獻玻璃盞,將牡丹花茶放入玻璃盞中沖入沸水后,花茶綻放如鮮花盛開,又有濃郁的芳香,煬帝細問,得知此茶為陸渾名醫(yī)楊上善所制,立即下詔封楊上善為御醫(yī)。
楊上善系統(tǒng)總結(jié)了牡丹花茶的制法,創(chuàng)制了牡丹全花茶,后來這一茶品傳承下來后,唐朝時期武則天一生不飲用南茶(龍井、毛尖等木本茶),喜飲用北茶(牡丹花茶等花草茶)。
而后爺爺指著村里的花神廟方向告訴楊曉紅,這花神廟供奉的就是楊上善,楊上善是花神,也是他們的祖先。
楊曉紅聽了爺爺?shù)脑挘瑢懥艘黄魑模瑥幕ㄉ駨R寫起,寫了楊上善與牡丹的故事,寫了牡丹全花茶與武則天的淵源,被老師作為范文在班里閱讀。
自此,那神秘又美麗的牡丹全花茶,也在年幼的楊曉紅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。
版權(quán)所有: 眾芳牡丹產(chǎn)業(yè)集團,一朵牡丹全花茶,洛陽牡丹花茶,洛陽特色禮,商務禮品,牡丹茶批發(fā),女教授,楊曉紅,科技苑
備案號:豫ICP備18034364號 技術(shù)支持:洛陽青峰 360網(wǎng)站安全檢測平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