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5年元旦過后,學校放了寒假。對了,就是在放假前,段老師給我起了新名字,叫楊曉紅。實際上,我不太喜歡這個名字,還是叫楊三妮顯的順口。
到這時,我才知道,父親原來是欒川縣水利局的干部,為了故鄉的致富,積極響應毛主席上山下鄉的號召,毅然帶著母親和兩個哥哥回到山村,擔任大隊書記,這是我出生前兩年的事情。
父親帶鄉親們修了水電站后,開始著手進行鄉村建設,就是把原來住在山頂上的幾十戶人家,搬到地勢較緩的水庫旁邊,統一蓋了新房,家家通上了電。
電是個稀罕事,三川公社所在三川街還未通上電,蠻谷寨通上了電,人們很好奇,幾十里外的山民都跑來看稀奇。父親專門派人領他們看發電站,看村辦企業。
其實,父親是有目的的,蠻谷大隊很多老光棍,三十好幾,甚至五十好幾,娶不上媳婦的有幾十個。父親承諾,要讓他們都娶上媳婦。
就這樣,一群姑娘看到蠻谷的新貌,愿意嫁到這里。還有一群寡婦,也與一群五十幾歲的老光棍看對了眼。父親專門當媒人,由大隊準備了統一的彩禮,到女方家挨門提親。父親已經是山里的名人,看到楊書記前來提親,女方家都感到很有面子,這大媒一說就成了。
臘月二十三,是小年,小學不遠處有一座古廟,叫花神廟,每年中秋節、小年節,都有廟會。今年,在花神廟院內、舞樓之前,為已訂親的二十六對新人舉行集體婚禮。
婚禮作了精心準備,提前派人到山外去,用兩大馬車玉米,換了一大馬車小麥,用電磨磨成面,蒸成白面饅頭。大隊宰了一頭肥牛,又獵獲了幾頭野豬,用廟上的頭號大鍋燉上。
婚禮開始,父親主持,新人們都舉毛主席語錄,向臺上的毛主席像行禮宣誓。年齡***大的新郎是李二爺,他快六十了,娶了三川街三十多歲的吳寡婦,吳氏還帶來了六歲的兒子,李二爺很高興,代表新郎們發言時激動地說:"翻身不忘毛主席,幸福不忘***黨!"
婚宴開始了,我們都等著這一刻!參加婚禮的人,所有趕廟會的人,無論大人小孩,每人一大碗肉,兩個饅頭,玉米面餅子隨便吃。
這是我生平***次吃白面饅頭,兩個饅頭舍不得吃完,留下一個,準備晚上吃。豈料,晚上仍有宴會,和上午的一樣。又請來了縣上的劇團,演出了豫劇樣板戲《紅燈記》《沙家浜》。一直鬧到通霄。
元旦前,父親被評為地區"農業學大寨"先進典型,獎了一輛飛鴿牌自行車,這是村里的***輛自行車。臘月二十四,父親騎車到三川街,給縣革委會主任打電話,請求為了老百姓過好春節,再宰殺一頭牛。革委會主任說:"老楊,你這事讓我很為難,地區三令五申,不允許殺大牲畜,昨天你們大隊舉行集體婚禮,經地區革委會特批,殺了一條牛。現在,再殺一條,根本不行。這樣吧,你到縣里來一下,給你們大隊民兵連配兩枝半自動步槍,兩百發子彈,組織捕獵,改善社員的生活。"
父親很高興,騎了一天車,到了縣里。第二天晚上,帶回兩枝新槍和子彈。
臘月二十六,天降大雪,父親帶民兵排二十個人進了大山。
家家已經在準備過年的年貨,今年各家都分了白面,按人頭分的,大人十八兩,小孩九兩,是十六兩稱。這都是用玉米到山外去換的。我沒去過山外,只是到十幾里外的三川街去過一次,花了一毛錢,在國營三川食堂喝了一碗豆腐湯。
父親進山了,兩個哥哥從三川初中放假回來了,他們兩個住校,每周才能回來一次。小弟弟已兩歲,我領著他玩。哥哥們幫助母親準備年貨。
大隊里已分下過年的一些東西,如每家分了一塊豆腐,幾斤木耳,發了布票。三川公社的供銷社送貨下鄉,母親扯了一些布,給爺爺奶奶做了一身新衣服,給我們兄弟姊妹們每人做了一雙鞋。我的棉襖破了,母親找了一塊花布補上,補丁被精心拼成了牡丹花,很好看。
我們天天盼著父親回來,父親回來,我們就有肉吃了。到臘月二十九,父親才回來,他們這一次打了很多獵物,僅野豬就打了四十多頭。這些獵物都按人頭分給了社員們,家家戶戶開始燉肉,剁餡。
過年時,有兩項東西少不了,一個是酸菜,一個是玉米涼粉。玉米涼粉是玉米粉做的,很好吃。
除夕到了,家家都包餃子,燃鞭炮。但***熱鬧的是大年初一上午,這里有一個風俗,叫"會食",在花神廟擺上很多桌子,家家把做成的菜都擺出來,大家一起吃。
山里人很少喝酒,但過年是必須喝的。這里的酒是用野山果釀造的,度數卻很高。
"會食"是由我爺爺主持的,我家祖上世代行醫,爺爺也是中醫。以前在縣中醫院工作,退休后負責大隊的藥材炮制工作,所以請他看病的人很多。
我對花神廟很好奇,它是什么來歷呢?我一直想問爺爺。不過,今天看到這么多好吃的,早把這個念頭給忘了。
1975年的暑假放的有點晚,放假時已8月初了。假期開始的***天夜里,是后半夜,忽然天上響起了驚雷,雷聲從東南來,傳到西北。雷聲很響,很嚇人,山村中的雞、狗、羊、牛都嚇的驚叫,這是大暴雨要來的征兆。
父親馬上起了床,拿著手電筒到水電站去了。到天明我起床時,父親還沒回來。母親做好了早飯,是玉米面餅子,鍋中還燉了野菜,她讓我去喊父親吃飯。
奇怪的是,響了半夜雷,卻沒下雨,天空是說不出的奇怪顏色。走到水庫邊,見父親身邊站了一群大隊和小隊的干部,他們在指指點點。原來,水庫正在放水,一湖清水快放完了,水中的魚在跳躍。
父親顧不上吃飯,組織一批青壯勞力,等水快放完時下水撈魚。這個水庫修成后,里面撒了不少魚苗,但由于缺乏捕魚技術,一直沒有捕撈,魚在水中自由生長,繁殖,既多且大。
魚很快撈上來,只撈一斤以上的,有些魚已有十斤重,它們被堆在岸上,像一座小山。這些魚按人頭分下去,每人三十多斤,我們家竟分了近三百斤。剛分完魚,天降暴雨,這雨一下就是三天三夜,水庫重新蓄滿了水。
魚太多,吃不完,家家都發了愁,***好的辦法是腌起來。母親把腌黃菜的大缸涮干凈,腌了滿滿一大缸魚。
所謂黃菜,指秋天把白菜、蘿卜用鹽巴腌起來,到春天吃時,顏色是黃的,村民稱它為黃菜。野菜太嫩,是不能做黃菜的,要么吃新鮮的,要么曬干。現在腌黃菜的季節還未到,大缸還空著。母親說:"腌魚占了大缸,趕明兒再去買個大缸。"
幾天后,父親到公社開會,回來后心情很沉重,母親問他咋了,他說:"會上說,駐馬店遭了大災哩,水庫垮了幾個,沖走不少村莊,死了很多人。公社動員各大隊,捐糧捐物,幫助他們度過大災。"
母親說:"這幾年,搞大寨田,土地擴了不少,也只能保證咱大隊社員們不餓肚子,沒有余糧哩!"
"這我知道。我找大伙合計合計。"父親說完出去了。
***后是我們蠻谷大隊捐了六頭牛,父親帶人親自趕著去了縣里,從這里裝車,運往災區。
不久才知道,受災的不僅是駐馬店,從西華到永城,整個豫東平原都受了水災,秋糧顆粒無收。到冬天來臨時,水還未消退,豫東各學校都放了假,學生們跟隨大人到豫西逃荒要飯。
有幾個小學生由一個老師領著,來到我們村,挨家挨戶要飯,母親一問,是太康縣的。母親抹起眼淚,把他們請進屋中,燉了一條腌魚,做一鍋玉米面餅子讓他們吃,臨走又把剩余的餅子把他們帶上。
為了幫豫東平原度過饑荒,公社再一次號召各大隊捐糧捐物,這一次我們大隊把全部的柿餅都捐了。山上有很多柿子樹,有些很大,秋天時把柿子打下來,曬干,就是柿餅。每年收獲的柿餅都很多,每戶都能分個上百斤。這年冬天,我連一塊柿餅都沒吃上。但想到逃那么遠 要飯的同齡人,我心里很難受,慶幸自己有飯吃,沒挨過餓。
但天天吃玉米面饃,吃土豆,喝玉米糝湯,實在也不是很好受。于是,老盼著過年,能吃上一頓白面肉餡餃子。我常常想,到那一天,能夠天天吃白面,天天能吃肉,是多么幸福的事啊!
列車到武漢時,已是早晨,這是個大站,停車二十分鐘。站臺上有不少服務員推著綠皮小餐車,叫賣早餐,是紅燒武昌魚加米飯。
武昌魚聞名于天下,是因為毛主席"才飲長沙水,又食武昌魚"的***詠吟。很多乘客到站臺去買,我也買了一份,每份五分錢。
古人說:"治大國如烹小鮮。"主席當年在食武昌魚時,肯定在想著治國安邦的大計,正如他詞中說的"截斷巫山云雨,高峽出平湖"。
治國非兒戲,一人興邦,一言喪邦。正如做魚,火候、調料、刀功,看似小技,實則有大智慧。善做魚者,食之三日留香;蠢庖愚廚,則可使鮮魚成枯木白臘。
乾隆皇帝曾拜謁緱山之巔的升仙太子廟,并題詩說:"忙于治國,無遐學道。芊芊麥色,就是我的閬苑。萬民歡娛,就是我的心里。"
萬民可分士農工商,實現萬民歡娛,就要做到大道之行,天下為公,公平公正。因為天下者,非一人一族一團體之天下也,乃億兆庶民之天下也。
科舉制是***公平的選士制度,學而優則士,天下士子同一張考卷,不分貴賤種族,一個分數線,能者可以"朝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",庸者雖為天室貴胄,也無法題名金榜。難道天下還有比之公平的選官制度嗎?
因為有了科舉制,才有了隋唐北宋的鼎盛,南宋偏安江南而揚威于萬里海疆,明朝昏君輩出而綿長,清朝國土失三分之二而不亡。但是康有為、梁啟超等白面書生,日日非議科舉之弊,妄言變法而圖強。
易經說,窮則思變,變則通,通則久。因此,變法革新,任何時候都有必要。問題是,哪些變,哪些要守,如何變,變幾成,都需反復論證。否則,輕言變法,乃是妖言惑眾、亡國滅種之論。
晚清之時,廢除科舉之論的主要論者,提出科舉考八股、學四書五經,皆與世界不合之無用之學,應辦新式學堂以代科舉。
問題是,科舉科本旨并沒錯,開辦新式學堂,與科舉并不矛盾。只不過考試內容更新而已,你說八股無用,那么什么有用就考什么,考什么天下人學什么。比如,隋唐科舉,就有算學、律學等等。
近代西方,正是參考中國科舉制,建立全國統一的文官考試錄取制度。
但是,慈禧太后終于沒有頂住變法派的壓力,1905年宣布廢除科舉,這是其晚年***大敗筆。
清朝的統治基礎是滿族和漢族讀書人,廢科舉,使選官制度無序化,堵死知識分子進身之級,失去成千上萬鄉紳的支持,他們盼著清朝滅亡,紛紛投向***黨。六年后,清朝滅亡。
版權所有: 眾芳牡丹產業集團,一朵牡丹全花茶,洛陽牡丹花茶,洛陽特色禮,商務禮品,牡丹茶批發,女教授,楊曉紅,科技苑
備案號:豫ICP備18034364號 技術支持:洛陽青峰 360網站安全檢測平臺